延安把日军俘虏转变为八路军战士
小林阳吉还记得多年前读中国的抗战小说,里面有日本人帮助中国的故事。他觉得这些跟父亲的经历有些相似,于是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探索父亲的足迹。
这个过程中他完成了传记《生为日本人,死是中国魂》。今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位74岁的老人把传记授权网站连载,以铭记那段历史。
“作为日本人,最终选择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帮助我实现了思想的深刻转变,认识到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他的父亲小林清在世时曾感慨地说。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教育,争取了一大批日本士兵。”小林阳吉说,“(他们)进入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斗行列,形成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从而加速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1945年9月,日本工农学校部分师生合影(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日本工农学校创办于1941年5月,最初有学员11人,到1945年8月增加到300多人。
如今,陕西延安的宝塔山一片葱翠,山上仍完整保留着当年像小林清这样的日军战俘生活和学习的多孔窑洞。
“日本工农学校是以日军战俘为主体、改造日军战俘的学校,反映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瓦解敌军工作的成效,也证明了党的军队政治工作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东朗说。
小林清出生于日本大阪一个商人家庭。1938年,20岁的他被征入伍,次年随部队到了中国,1940年在胶东文登县和八路军作战负伤被俘。
“(父亲)作了八路军的俘虏后,并不是安分地接受八路军的教育,而是千方百计地想逃走,甚至想杀死八路军的领导干部,立功回去。他甚至后来还放跑了一名日军俘虏。”小林阳吉在书的开头部分写道。
小林阳吉表示,父亲最初对中日战争的看法和日本舆论界一致,认为日本是“自卫行动”,是“为了东方的和平、膺惩中国”。

小林清1985年在天津家中。(小林阳吉提供)
通过在工农学校的学习,小林清逐渐明白中日人民都不愿进行这场战争,它给两国人民都带来巨大灾难。他自己就是一个被迫舍弃了幸福家庭的受害者,而且日本军国主义者错误估计了中国的实力和决心。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旧址的墙上,一块块展板向参观者讲述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资料显示,当时学员们生活规律,每天出操、上课、学习讨论。课程涵盖政治经济常识、日本问题、时事、哲学、世界地理、汉语甚至还有美术。
“日本国内教的历史,都是反动统治阶级伪造出来的。”小林清曾这样告诉儿子。他自己通过学习,才真正弄懂了阶级这个概念,认清了反动阶级的剥削实质和侵略本质。

1945年3月,在莱阳胶东军区政治部的合影。前排左起:孟凡(敌工科干事,1983年时任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小林清(在华日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副支部长),布谷勝美、渡边三郎(在华日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支部长)、谭佑铭(八路军胶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80年时任四机部副部长),辛冠吾(八路军胶东军区政治部敌工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小林阳吉提供)
资料显示,日本工农学校学员的成分,53.8%是工人,其余是店员、农民、职员和商人。他们被俘时,是士兵或下级军官。
在抗日根据地,对战俘实行优待政策,这与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对待战俘有天壤之别。
工农学校学员生活全部由八路军总政治部供应。在1943年的菜谱上,可以看到学员伙食颇有保障。那时,经过南泥湾大生产等运动,边区已基本实现“丰衣足食”。
当时的延安,学员们的生活比较丰富。业余时间,他们还自己动手制作了围棋、麻将和棒球器具。展览的黑白照片显示,他们平时还自行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其中一张照片上,日本学员和中国士兵一起跳舞。
很多毕业后的日本士兵从事各种反战活动,一些自愿参加了八路军,去往各个作战前线,对瓦解敌军发挥了很大作用。
香川孝志和5名学员时隔34年,于1979年回到延安“老家”。他写道:“我一直认为延安是我的第二故乡,我青年时代在那里学到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几百名日本青年认识到侵略的罪恶,为了早日结束战争和中国友人携手前进,其中有不少人曾在反战活动中牺牲。”
资料显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在对日军作战中的牺牲者,有将近50人。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法宝之一。”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原主任郝雪廷说。
小林清印象最深的一次任务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劝说两个仍在拒绝投降的日军中队。
“父亲向日本军队的阵地喊话,并宣传了八路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小林阳吉说。
谈判结束后,日军决定投降。对方问他:“阁下是日本人吧?”“是的,我是日本人,但是现在我是八路军!”小林清回答。
抗战胜利后,日本工农学校的窑洞保存下来,但在2013年夏天遭遇强降雨而受损。2015年,窑洞得以修复并于2019年对公众开放。
记者采访时,来自重庆的段先生一家九口冒雨到这里参观。段先生告诉记者,他父亲79岁,曾是解放军铁道兵。
“在这里我们争取日军战俘,是为了和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看完展览感慨地说。
小林阳吉也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去延安看看父亲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他现在的身份是日本八路军、新四军会副会长兼事务局长,长期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
“作为一位‘日本八路’的后代,我有义务和责任继承父亲遗愿: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让更多人知道,日中友好来之不易,切莫让历史的时针倒转。”他说。
同时他表示,在今天,日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从过去的历史中汲取教训。“一个民族的反省比另一个民族的宽容更重要。一个勇于反省的国家才能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记者韩松 白旭 娄琛 陈钢)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