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滑玉66,你为啥这么6?——滑县培育出耐密植抗逆高产玉米新品种

2025-08-08 16:23:00     阅读量: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杨之甜

“你瞅这‘霸王根’,一层叠一层,抓地牢着呢!”8 月7日午后,安阳滑县锦和街道寺东村的玉米新品种“滑玉66”示范田里,暑气蒸腾,种粮大户陈明广扒开浓密的玉米叶,指节敲着粗壮的茎秆,汗珠顺着黝黑的脸颊往下淌。

“今年这高温天,别家玉米蔫头耷脑,我这‘滑玉 66’,浇了两水两肥就精神得很!”脚下土地热气灼人,玉米却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叶片舒展如剑,穗位整齐划一,连“霸王根” 都比普通品种多生出两层。

这长势,正是陈明广敢在 40℃高温天里咧嘴笑的底气。

“这可不是普通玉米,是俺给黄淮海地区量身定做的‘抗逆高手’。”不远处,顶着草帽的贵州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博士郭向阳蹲下身,随手拔起一株过密的玉米株给记者看,“你看这密度,每亩 5100 棵,照样长得舒展,今年持续高温,要是换了普通品种,早挤成‘瘦竹竿’了。”

抗得了热,又耐得住“挤”,“滑玉66”有啥秘诀?

据了解,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河南农大汤继华团队、贵州旱粮所团队,把热带玉米的“抗逆基因”和温带玉米的“丰产基因”来了个跨界融合。“我国黄淮海地区的夏天,不是‘烤炉’就是‘桑拿房’。”郭向阳介绍,“高温热害能让花粉直接失活,连阴雨又能闷坏果穗,我们就像给玉米装了‘双保险’,热带种质抗住极端天气,温带种质保证多打粮。”

实验室里的千次配比,田埂上两年的观测,终于让这个新品种在考验中脱颖而出:春播示范田测产突破 1000 公斤/亩,2024年在河南省比较试验中排名第一,连挑剔的老农户都点头:“这品种,耐造!”

在滑丰种业科技示范田里,“滑玉 66”的邻居 ——“滑育麦 1 号”刚过完“丰收庆”。今年夏收,这个经过多年不断提纯复壮的小麦品种,交出了亩产 824 公斤的成绩单,成了农户微信群里的“顶流”。“种上‘滑育麦 1 号’和‘滑玉 66’,再加上咱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一年两季‘双吨田’(亩产合计 2000 公斤)有望实现!”公司董事长赵秀珍说,“下一步,实验室里的‘宝贝’还要多往田间跑,让更多好种子变成农民的‘钱袋子’。”

这自信,来自滑县深耕种业的硬功夫:引进博士团队搭建“育种大脑”,用智能设备实现种子加工“毫米级”筛选,把产学研的“实验室”直接搬到田间地头,如今的滑县,不仅是制种大县,更在向“育繁推一体化”的制种强县冲刺。

“您猜这粒种子里藏着多少科技?”在滑丰种业种质资源库,科研人员捏起一粒金灿灿的玉米种,对着光给记者展示,“从基因测序到田间试种,最少要经过8代筛选。”仓库里,零下 4℃的低温保存着7000多份种质资源,像一座“种子银行”;而在智能温室里,LED 灯光模拟着不同地区的日照,自动化设备精准调控着温度和湿度,这里培育的每一个新品种,都要先在“模拟考场”里闯过高温、阴雨、病虫害等多重关卡。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这芯片得自己造!” 赵秀珍很是坚定。如今,滑县正把更多“滑玉 66”“滑育麦 1 号”这样的良种撒向田野,让科技创新在泥土里扎根结果,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夕阳西下,寺东村的玉米示范田泛起金浪,陈明广手机里收到了农技员发来的后期管理要点,他知道,今年的丰收,已经写进了这一株株挺拔的玉米秆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