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团风:家园村“无土育秧”传奇,一捧清水育出万亩良田

2025-07-28 11:02:00     阅读量:0

在团风县家园村,有一条静静流淌的卢家河,河水蜿蜒600年,滋养着两岸的稻田与人家。然而,让这个小村庄名扬全国的,不是河水的丰沛,而是一项“无水之耕”的奇迹——无土育秧技术。

“土里刨食”变“水中生金”1975年,家园村农民卢泽旺蹲在田埂上,望着因阴雨烂掉的秧苗发愁。那时的水稻育秧全靠土地,“靠天吃饭”是常态。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闪现:能不能不用土,只用水培育秧苗?

说干就干。卢泽旺在自家后院搭起简易温室,用竹片搭架、塑料布覆顶,将稻种铺在透水的筛网上,下方仅用清水浸润。村民笑他“异想天开”,可当嫩绿的秧苗破“水”而出时,全村沸腾了——秧苗根系发达,移栽后成活率高达95%,比传统育秧提前10天成熟。

五万人涌进小村“取经”的消息像长了翅膀。1978年,无土育秧技术被写入全国科技大会推广项目,26个省市5万多名农技人员、干部蜂拥至这个仅36户的村庄。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专程拍摄纪录片,卢泽旺戴着草帽、卷着裤腿讲解的画面,成为那个年代“科技兴农”的经典镜头。

“最忙时,我家灶台一天烧了20锅水待客。”村民汪永红回忆,村里临时开辟“育秧课堂”,连河滩上都站满了记笔记的人。

“无土”精神种下创新基因如今,走进家园村卢泽旺事迹陈列室,发黄的奖状、老式育秧架诉说着往事。而这项技术的“生命力”仍在延续:村里建起智能育秧工厂,手机APP远程调控温湿度,年育秧能力可供万亩良田;返乡青年用无土技术培育富硒水稻,每斤售价翻了三倍。

“当年卢老用一捧清水打破‘土里刨食’的老规矩,现在我们要用科技种出‘新饭碗’!”村党支部书记卢文明说。夕阳下,卢家河波光粼粼,倒映着连片稻田与白色大棚,仿佛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农耕革新图”。

从靠天吃饭到“向科技要粮”,家园村的故事印证: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敢为人先”的泥土里。正如那无土育秧的清水——看似无物,却孕育着最蓬勃的生命力。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陈绪乐 杨登军)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