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从文物“方舟”到智慧住宅 服贸会呈现建筑行业新动向

2025-08-22 17:55:00     阅读量:0

中经记者 吴静 卢志坤 北京报道

服贸会开幕在即,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板块今年聚焦“科技赋能好房子”,集中呈现我国建筑行业在标准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方面的进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走访北京多个在建项目发现,借助科技应用、设计创新、施工精细化及服务升级,“好房子”正从概念逐渐落地。

智能建造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上海宝冶故宫北院项目智慧指挥大厅。吴静/摄影)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文化设施,不仅是建筑工程的代表,也体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保护的结合。

该项目地处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镇西玉河村,南面临水,北侧靠山,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距故宫博物院约30多公里。作为“平安故宫”工程的重要部分,该项目旨在解决故宫逾180万件文物的展陈需求,与故宫本院形成功能互补。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文物展示、修复、保存和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现代博物馆。

中建八局和上海宝冶参与该项目的建设,在文物展示、修复和保存等核心环节突破了多项技术难题。

上海宝冶承建的一标段总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包括文物修复用房和办公服务用房。目前主体结构与二次结构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机电安装与装饰装修。项目团队开发了高性能电渗透防潮系统和AI环境控制技术,使文物库房的温湿度波动控制在±1℃和±5%以内,满足长期保存要求。该项目已获“北京市建设工程智慧工地技术应用AAA级”和“绿色安全样板工地”称号,共取得29项专利和3部工法。

中建八局负责的二标段总建筑面积约6.02万平方米。项目负责人刘朋朋表示,项目大量采用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自愈合混凝土及丙烯酸“皮肤式”防水涂料等绿色建材,提升了建筑的耐久性与安全性。自愈合混凝土可在出现0.6毫米裂缝时自动修复,减少后期维护成本,为文物贮存提供更稳定的环境。

“好房子”项目持续推进

(正在建设中的龙湖·观萃项目。吴静/摄影)

昌平生命科学园的龙湖·观萃项目是全国首届“好房子”设计大赛一等奖方案“生活协奏曲”的实施案例。项目强调安全、舒适、绿色和智慧四大特点,提出八大设计亮点,成为北京市落实“好房子”政策的代表项目。

该项目通过“点板结合”的规划形态,形成开放通透的城市界面;1.3万平方米的代建公园与风雨连廊、架空层结合,构建出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户型设计针对年轻高知群体,实得率达94%,全屋精装交付。项目全面执行绿建三星与健康建筑标准,超70%的建材为绿色认证产品,配备全屋互联的智能家居系统。2023年1月至7月,观萃项目在昌平区取得销售金额和套数双第一。

(北京建工·嘉境里项目。吴静/摄影)

位于昌平未来科学城西区的北京建工·嘉境里项目,以“满配”产品力和“悦己生活家”服务体系,重新定义“好小区”标准。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2.65万平方米,包括21栋住宅和6栋配套建筑。

从约47米超长入户门廊、酒店式大堂,到全明格局和LDK餐厨一体化户型,嘉境里在细节上注重人性化设计。玄关消杀设备、飘窗收纳抽屉、智能马桶等配置贴合现代生活需求。项目推出“JOY悦己生活家”服务体系,以三大原则、七大空间和五大权益为核心,构建健康、餐饮、社交、出行等场景的一站式社区生活圈。特别是引入法国鹰演健康检测设备的“观佑健康中心”,将专业医疗资源融入社区。

(住总十八里店项目工地现场。吴静/摄影)

在朝阳区十八里店项目中,住总集团以10号楼为示范,应用智能建造施工集成平台,推动装配式住宅施工的智能化转型。项目整合了混凝土养护、AI安全监控、模板安拆、多工序穿插、电气控制与智能测量六大系统,实现人机协作、提质增效。

智能养护系统精准控制温湿度,保障混凝土强度;AI监控实时识别安全隐患;模板系统提高安装精度;多工序穿插施工缩短工期。这些技术解决了施工中“危、繁、脏、重”的难题,实现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和低排放的建造目标。

住总集团方面表示,该平台是北京装配式建筑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为行业提供了可推广的智能建造体系参考。

随着《北京市高品质商品住宅设计导则》《平原多点地区“好房子”规划管理技术要点》等政策陆续实施,“好房子”的标准正从设计规范、材料选择、空间优化到服务运营逐步建立。目前,北京市新建住宅项目广泛执行“好房子”政策,推动住房供给结构改革。

业内专家指出,“好房子”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提升,也涉及生活方式、社区关系和环境可持续的整体进步。它意味着更安全的建筑结构、更环保的材料、更智能的控制系统、更人性化的设计和更完善的服务。

(编辑:卢志坤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