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片发圈”遇上旅游商拍 | 睡前聊一会儿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近日,某热门景区的一则短视频冲上热搜:女孩拒绝商拍,换来的是强行拉拽与恶语相向;亲人举手机取证,反被拍打阻挠。事后警方介入调解,但涉事人依旧态度强硬,毫无悔意。这起事件引发关注与热议,也揭开了旅游景区一个老问题——商拍乱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如今“打卡式旅行”盛行。去过热门景区的人,大概都能对商拍大军的“套路”如数家珍:“三步一拦,五步一拽”,追着喊着问你要不要拍照、买不买“出片神器”;正常游览过程中稍微遮挡到商拍摄影师的镜头,就可能被大声呵斥;更夸张的是,还有先拍后要价的“霸王拍”、圈地收费的“地盘税”,有的甚至爆发肢体冲突......
即便是自愿掏钱,体验也可能并不愉快:身着商拍提供的奇装异服,按照摄影师指挥,在建筑上上爬下蹿、硬凹造型,占道挡景让路人寸步难行;遇上滥竽充数的“摄影师”,成片惨不忍睹却投诉无门。大自然里树叶与泥土的芬芳、耳边的虫鸣鸟叫,街头巷尾小摊小店的人间烟火、江水穿城而过倒映月明星稀的温柔……本想静静赏景、拍点美照,到头来只剩一肚子气——当“打卡”变成“添堵”,旅行的兴致早就被搅得稀碎。
旅游拍照是每个人记录美好、表达自我的方式,是人人享有的权利。在社交平台上“出片”,也是当代年轻人乐在其中的旅行习惯。特别是在一些“高颜值打卡点”,精致的旅拍甚至成为了一些游客行程中的“刚需”。这也催生出大量“商业摄影”需求,一对一的定制拍摄,为不少景区周边的摄影从业者带来了生计。然而,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行为,不能越过红线:可以赚钱,但不能扰人;可以提供服务,但不能强买强卖。
旅游行业本质上是服务行业,景区经济本质上是口碑经济。此类乱象,不仅损害了游客体验,也坏了景区形象甚至当地旅游形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些景区选择采取强制措施,直接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拍摄。在入口贴出“禁止商拍”的提示牌,再由安保人员定点巡查,一发现有摄影师就劝离。
这种做法虽然直接,却也容易引发争议。有网友表示,“我请个摄影师陪我出游,拍的是我自己的照片,凭什么不让?”“商业摄影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带着专业相机给亲友免费拍照,现在还得担心被禁令误伤”……
“敞开拍”,容易造成秩序混乱,甚至导致“职业拍照党”影响普通游客参观体验;“一刀切”又容易误伤那些合法合规、有素质的摄影服务,还可能把一些自带相机的热情游客拒之门外。要想实现“规范”与“治理”的巧妙平衡,考验的是精细化管理的智慧。
比起“一禁了之”,不妨“分而治之”:明确哪些区域可商拍、哪些需备案预约,哪些道具设备可能扰序需限制;建立从业者登记制,把收费标准、行为规范晒在阳光下;划设专门拍照区,让商拍与游览互不打扰。治理的核心不仅在于纸上规范,更在于落地的智慧和温度。对恶意揽客、圈地闹事者,该拉黑拉黑、该处罚处罚;对合规经营的,或许可以允许并规范其发展。
治理好商拍乱象,让游客心灵在山水间舒展,而非困在取景框里。对于游客来讲,靓丽风光,加上景区高质量服务与秩序环境,才构成最美的风景。
这正是:
心在山水最动情,商拍有序莫抢镜。
蝉噪鸟鸣映烟火,有口皆碑才长青。
大家晚安!
(文| 李维俊)

图片来源:央广网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